互聯網+金融:開拓行業新紀元
2015年 / 01月10日
之后的電力革命,從一個電燈泡,到有線電話電報、無線通訊,到電視、電車,各種電力設備興起,世界變得更小,人們隨手可得的資源變得更多,世界變得日新月異。
計算機、互聯網的出現,世界變平,從工業到零售,從生產到消費,互聯網無孔不入。金融作為連接各個產業的動脈,因其戰略及風險控制重要性,得到制度之庇護,反而成了最后一塊互聯網未能完全滲透的領域。
最近兩年,互聯網、移動互聯網、P2P、移動支付,各種“互聯網思維”在每一個金融人視野中回蕩,像極了“2001太空漫游”中的黑石碑,時時刻刻在警示著:唯有與互聯網融合,才能獲得新生,進入下一個金融紀元。
金融元年大幕開啟
其實,對世界金融業而言,互聯網金融并不是新生事物。早在上世紀90年代,美、日等國金融企業便率先擁抱互聯網,獲得迅速發展。以證券行業為例,美國的嘉信、E-trade、日本的SBI集團、樂天集團、Monex等,均是借助互聯網實現跨越式發展,成為互聯網金融發展史中繞不開的案例。
而在中國,互聯網金融尚處在發展初期,早在2012年互聯網券商創新大會之際,互聯網金融便作為一個主題受到熱議。但使得金融企業真正行動,其觸動來自互聯網巨頭BAT的外部沖擊。
2013年6月,余額寶橫空出世,這一兼具現金管理與支付功能的理財產品,基于其優越的用戶體驗與龐大的支付寶用戶群體,基金規模呈現幾何級數增長。7月,新浪發布“微銀行”;8月,微信推出支付功能;2013年10月,百度金融中心推出首款理財產品“百發”,打出高收益、高流動性的宣傳旗號,“百度理財B”不到4小時即銷售10個億,創下國內基金業銷售紀錄……12月,京東推出“京寶貝”融資業務。
“狼來了”,金融業真正感受到了“互聯網”的滲透與威脅。因為銀行發現存款開始搬家,貨幣或債券基金管理者發現投資者開始比較兩種產品的收益與日常使用便利性……“天下大勢,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面對“門口的野蠻人”,金融企業紛紛動作,或合作,或自我創新,不一而足,互聯網金融的太空漫步時代開啟。
2014年春節,騰訊推出微信錢包,基于微信6億的用戶數,這款產品上線便以病毒式的擴散方式在朋友圈中蔓延,發布當日即有超過500萬用戶參與。微信紅包成為春節期間互聯網金融領域必談的大事。
2013年9月,平安和阿里、騰訊聯手設立國內首家互聯網保險公司——眾安在線財產保險公司獲保監會開業批復。各大銀行、券商紛紛設立互聯網金融業務部。華泰證券(行情,問診)推出萬三網上開戶,各大券商推出網上理財超市。
2013年11月,國金證券(行情,問診)公告稱與騰訊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網絡券商、在線理財、線下高端投資活動等方面展開全面合作。對此,業內普遍認為此輪合作,將開啟互聯網金融一個新的開端。因為相較于大多數國企背景且傳統經紀業務體量大拖累重的券商,國金作為創新類民營證券公司,具有機制靈活,牌照齊全,且投研能力相對強大的特點,是BAT進軍券業選擇合作伙伴時的上佳選擇。
2014年2月20日,互聯網金融在證券領域開始發酵,國金證券與騰訊戰略合作之后,推出證券行業首個“1+1+1”互聯網證券服務產品傭金寶,集合了閑置資金理財、萬2.5低傭炒股、高品質投資咨詢服務功能,可通過電腦或手機7×24小時網上開戶,且享受公司總部與全國營業部聯動服務。極致的用戶體驗與市場推廣,使得業內大呼,這是證券行業首款具有互聯網基因的產品。而2014年,也被定調為互聯網金融元年。
打造“蟲洞”至關重要
根據一般定義,互聯網金融是指依托于支付、云計算、社交網絡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聯網工具,實現資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業務的一種新型金融。
在國內,互聯網金融發展尚處于初期,但中長期看,像零售等行業一樣,這一革命性的技術必將對傳統金融業態格局產生顛覆式影響。隨著移動互聯、社交網絡、搜索引擎、大數據及云計算等的興起,金融行業自身的服務體系必然逐漸由物理網點轉向虛擬網絡,形成新的系統。隨著大數據的積累和網絡服務體系的完善,對客戶的各類服務必將由同質化向差異化轉變。最終,構建虛擬的信用平臺,傳統互聯網中介服務走向沒落,新的金融生態圈形成。而
最先完成金融生態圈打造的企業,就好比制造了實現星際穿越的“蟲洞”,能實現量變到質變,成為互聯網金融時代的領頭羊。
現在,黑石碑的寓意和方向已經做了初步預測,互聯網金融發展是順勢而為。“新的星球領地”位置已經探明,要以怎樣的方式來實現跨越開創金融新紀元呢?
在當前看到的案例中,互聯網金融踐行者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金融機構“觸網”,一類是互聯網公司“貼金”。二者各有千秋,前者擁有技術、數據和創新優勢,后者擁有客戶、研究和資本優勢。那么,問題又來了,在這些爭霸諸侯之中,最終誰可主沉浮?
在影片《星際穿越》中,是通過穿越“蟲洞”,方進入到外太空星系找到可供人類生存的星球;是通過黑洞“奇點”,才穿越至五維空間。在這里,我們認為互聯網金融企業實現質的飛躍,其關鍵在于打造信用生態圈——互聯網金融的“蟲洞”。
借鑒肖風所著《投資革命-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資產管理》一書中對移動互聯時代合格資產管理生態系統應具備的四個特點,我們認為在移動互聯時代,互聯網金融信用生態圈應該具有這樣一些特征。
其一,能夠支持不斷變化的用戶金融需求,包括交易、支付、投融資等等,不一而足。由于用戶風險偏好和資產情況隨時變化,用戶數量也隨時變化,所以這個新型的信用生態圈必須是動態的,能夠實現內生性成長不斷適應新的需求。這需要IT技術人員和金融專業人員的共同協作才能真正完成。
其二,能夠有效整合大量數據。互聯網經過長期發展,很多企業都建立了自己的信息系統,也積累了大量數據。但是行業內部、行業之間并沒有規范的數據統計口徑,數據相關性的整合也不足,從而導致很多數據難以被有效利用。這好比一個房間里放了很多零碎形狀不一色彩各異的材料,要通過這些材料做一件衣服就很難。但新的信用生態圈應該有這樣一個整合者,將這些零碎的信息結合大數據處理、分析來實現整合,最終形成系統、完整、有機的大數據庫。
其三,具有移動性和社會性。在互聯網依賴于計算機的時代,人們與信用生態圈的交互必然受到時間、空間的限制。但在移動互聯網爆發式增長的今天,移動終端必將逐步取代計算機桌面成為信用平臺的載體,新的信用生態圈必然是基于移動化的應用程序,信用追蹤計算的范圍也將從早先的機構級別擴展為如今的社會級。不斷社會化的過程將使得信用平臺的建設范圍從個人向機構再向整個產業鏈拓展。
其四,信息安全需求的日益增強。從斯諾登事件,到朝鮮整個國家網絡受到攻擊癱瘓9小時。在互聯網高度發展的今天,信息安全已經成為從個人到企業到國家都非常重視的問題。伴隨著信息系統建設規模的擴大,新的信用生態系統必須提供完備的信用安全功能,在支持用戶信息資源共享的同時,確保用戶私人信息的安全儲存和有效隔離。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我們有理由相信,互聯網金融能在中國的土壤里開出不一樣的花來。